2015-10-29 13:31 作者: 中国商业电讯 【字体:大 中 小】 我要投搞
“夫糖者,味之甘者也。夫都者,邑之尊者也。然糖之有业久矣,惟业巨称都者鲜闻。今邹平西王独获其荣,曰‘中国糖都’。闻者惊异,睹者叹奇,世人莫不传而誉之……”这是山东籍当代辞赋家王金铃为西王集团撰写的《糖都赋》。这篇赋,被西王集团镌刻在集团办公大楼大厅正面的红木屏风上。
“糖都”的称号,始于山东汉子王勇。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邹平县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从1986年当选村支书起,带领西王村从一个小村成为一家拥有4家上市公司的“中国经济十强村”。在这个过程中,西王集团从一个小型油棉加工厂发展成为一家总资产300余亿元、职工15000余人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中国糖都(淀粉糖)”。
西王集团并没有止步于糖都,而是继续着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涉足了特钢、置业、贸易、热电、物流等多个行业。2012年,该集团开始转型生产高端特钢,并瞄准轴承钢等高端产品。而在当前钢铁行业的困难时期,西王集团又主动拥抱互联网,借助钢铁电商做强自己的产品,谱写了一篇“特钢赋”。
携手找钢网拥抱电商时代
当前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压力、环境保护压力、转型升级压力、成本上升压力等一并袭来,如何摆脱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生与死的问题。西王的对策是:敞开胸怀,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拥抱电商时代。
“与找钢网合作以后,我感觉至少取得了3个方面的效果:渠道拓宽了,品牌提升了,直面终端了;甚至连我们的生产计划都好安排了。”西王集团总裁、西王特钢董事长王棣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王棣所说的找钢网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初的钢铁电商,是钢铁行业内唯一一家采用创投模式成立的电商平台。找钢网与钢厂及钢厂原材料采购端(即与钢厂、煤炭企业)形成“煤钢联动”创新模式,借助分销形成集中订单流,为买卖双方提供智能云仓储和现代化物流配送、加工服务;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建立的信用模型,为中小服务商提供金融融资服务,可以说是一家钢铁全产业链电商平台。目前,找钢网已与全国90余家钢厂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分公司22个,形成覆盖全中国的钢材分销网络。今年前9个月,找钢网总计完成交易量2275.9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交易量。9月当月,找钢网自营交易量达到97.4万吨,撮合交易量达到225.6万吨。
对于中国的钢铁产业来说,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对于变革和转型的需求如此迫切,让中国钢铁产业的变革和转型来得如此快。这一切,都是因为“互联网﹢”。
王棣告诉记者:“‘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这样一个产业过剩的环境里,怎样让实体产业与互联网思维有效结合是我们后期的工作目标。
钢铁互联网平台超过200家,如何选择?王棣认为,选择第三方平台合作,是西王针对当下众多钢铁电商的无序状态做出的决定。互联网介入到大宗商品物资,不能简单仿照京东或淘宝的模式,其中,还有很多仓储物流和配送服务的细节,以及资金沉淀的问题。所以,挑选成熟的、有着丰富销售渠道和优质服务的电商平台是最佳的选择。“在这个方面,找钢网是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王棣说。
其实,西王特钢生产的螺纹钢大多是HRB400E以上级别的产品。但由于生产历史较短,产品价格总是与一线品牌有一定的差距。与找钢网合作之后,西王特钢可以根据库存和生产准备情况及时调整价格,控制出货速度。这提升了西王公司的品牌价值,为西王打开了多个瓶颈区域。“跟找钢网合作后,品牌价值提升了至少50元/吨钢。”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胡哲介绍。
“跟找钢网合作以后,我就能够根据找钢网方面的销售数据,更为准确地安排生产计划了。”王棣说,“这个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在与找钢网合作前,钢厂的生产端是订单慢慢减少,排产计划出现无序性和不确定性;销售端则是被动跟随市场,为了争夺甚至保留有限的市场,不得不以压缩利润的方式抢订单。产供销的节奏失衡,造成采购、销售的库存不稳定,导致资金方面的压力。
“过去,贸易商跟钢厂之间是博弈的状态。钢厂给货,贸易商肯定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这样的模式是不稳定的。”找钢网钢厂事业部总经理童亚明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当价格上涨时,贸易商受益最多,钢厂不会获益;而当价格下跌时,钢贸商就会亏损,钢厂的销售渠道也受到影响。”
据介绍,找钢网还在韩国迈开了跨境电商的第一步。找钢网韩国分公司在韩国仁川和釜山分别设立了现货库和当地团队,建立了拥有100余家终端客户的渠道网络。找钢网通过铺渠道、设销售库,取代了原来进口商的作用,直接将钢厂的产品卖到当地中小贸易商那里,找钢网仅从钢厂的盈利中抽取一小部分服务费用。“找钢网的性质是不一样的,钢厂把货放上来,我们考虑怎样把货卖出去,并且做好后面的营销、交易、仓储、配送等服务,我们获取固定的服务费,而不是传统模式下的博弈获利。”童亚明说。
“西王下一步会积极扩大与找钢网的合作。主要计划是在保证固有利润和销量的前提下,借助第三方平台丰富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服务品牌意识,加大新区域、新产品的推广,加强信息、数据和物流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与信任的电商平台一起做大做强。”王棣对找钢网充满了信任。
用食品级的标准生产特钢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如今已进入“深冬”。作为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每年9月份,西王特钢就会公布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审核通过的业绩报告。上半年,西王特钢利润同比增长4%,达到2.1亿元,净利润率上升1.8个百分点达到6.1%;钢铁销售量增加11.4%,达到137万吨。在钢铁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的背景下,西王特钢仍然保持着逆势而上的势头。
“我们要用食品级的标准生产特钢。”王勇强调,“规模不在大小,竞争力是首要的。德国一家小钢企年产不足百万吨,但已经发展了150年,就是靠品种质量培育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产能就是300万吨,但是我们要往下游延伸,要以高端的轴承钢、工程机械用钢为主打。当然,我们的建筑用钢也是高端化路线,而且也是赚钱的。”王棣介绍。
“食品级”“高端化”并非标签,而是西王集团打造特钢业务的两个核心战略。
走进西王特钢的技术中心,《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先进检测设备,工作人员在不停忙碌。“我们对质量的要求和投入是极高的,无论是金相组织还是夹杂物分析,我们都能做。”一名质量工程师说。据了解,西王特钢在成立之初就在设备保障、工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和科学安排。
“有了全流程的设备保障,才能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才能生产真正质量过硬的特钢产品。”一名有30年实践经验的“老冶金人”介绍。
不仅如此,王勇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大力推行“科技强企”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改革的助力器,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发展的引擎。
2015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与西王特钢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定——西王特钢以1亿股股份获得10项特钢生产技术使用权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提高产品品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宽产品种类的冶炼、铸造、模具清洗,以及钢板、钢锭生产技术。西王集团还将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立技术中心,致力于特殊钢生产技术的研发;中科院金属所还将在西王工业园成立技术中心,致力于现有生产技术的转型、新产品开发及商业化、技术人员培训及产品推广等。双方将共同拥有新技术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当前,山东市场对轴承钢的需求量为100余万吨,而山东钢企只能提供一二十万吨“低档货”。为此,他们与同行业标准制定者——洛阳轴承研究所实行战略合作,共建轴承钢研发中心,打造高品质轴承钢专业生产线,建设中国江北最大的高标准轴承钢材料生产基地。
放眼世界,对接国际一流水平也是西王高起点战略的要点之一。2010年,西王集团与德国巴登钢铁公司就后者于2010年~2013年期间向西王提供服务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巴登钢铁公司将对西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及咨询工作;目前,巴登钢铁公司还在德国为西王特钢的工程师提供培训。
与此同时,王勇重视聚集人才,启用高素质、高学历的外聘人才担当重任,让创业“元老”逐步退出中高层管理岗位,由“拉车人”变成“坐车人”,由执行者变成了监督者,为外来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对于一个特钢行业的后来者来说,西王特钢在正确的时机选择了正确的转型方向,同时,也选择了每一个领域最可信任的合作伙伴,这其中包括中科院、轴研所,也包括找钢网。 (来源:中国冶金报记者 刘加军 )
热门推荐
热门新闻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