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6 14:18 作者: 中国商业电讯 【字体:大 中 小】 我要投搞
随着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交换机虚拟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交换机端口密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常见的以太网网络组网架构也随着逐步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层物理组网架构逐步转变为二层扁平化架构。由于此模式下终端网关多直接部署在核心交换机上,虽然带来网络架构弹性强、运行效率高等特点,但同时也引入了核心交换机设备负载重,风险高等弊端,比如常见的各类攻击报文、异常报文等等全面涌入核心交换机CPU,造成CPU负载重,日常运维反应慢,体验差,甚至严重出现CPU拥塞,造成业务中断等风险出现。
(图1)
各类业务报文通过业务板卡端口进入交换机,在各业务板卡上先按照报文协议类型进行第一次分类,对于符合某些报文特征的报文先交由ASIC限速硬件芯片处理,按照用户配置的阀值进行限速处理,比如arp限速、广播风暴抑制等。(CPU第一级保护:协议限速器);
对比项目
|
MCP-CPU保护
|
单点CPU保护
|
防护深度
|
三级
业务板卡级
背板总线级
CPU入口级
|
1级或者2级
业务板块级或
CPU入口级
|
技术成熟度
|
成熟
|
成熟
|
支持场景
|
框式交换机
盒式交换机
|
盒式交换机
|
防护效果
|
CPU利用率低并保持平滑、线性工作
|
CPU利用率波动性强,瞬时会出现超负载现象
|
应用体验
|
设备运行稳定;
维护操作命令反馈及时;
抗网络攻击能力强
|
有一定抗攻击能力,极端情况下易出现操作命令无反馈、数据转发异常
|
S12800 CPU稳定工作在45%左右,分别在Console、SSH及Telnet方式下登录设备,命令输出平滑、反馈信息连续,无任何停滞感;整机工作状态良好,普通数据转发正常。
热门推荐
热门新闻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