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1 15:38 作者: 中国商业电讯 【字体:大 中 小】 我要投搞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在它的推动下,网购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网购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管制”器具,网上随处可买,安全监管缺失,社会安全防线如何保障?
近期,有消息称“一小学生在网上购买了一个高压电棍,对此民警却表示无法明确管制。”这是法律的缺失,“无法明确管制”实则为监管的尴尬。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互联网+”的大潮势不可挡,任何企业都有“触网”的机遇和可能。时下,唯有加强线上管制,将监管落实到位,而不是对其“无可奈何”。
关于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责任,生产企业、网络电商、消费者群以及社会监管,每一步都要监管到位。电棍生产企业要转型,电商平台便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将产品搬上互联网,可以扩大产品销售,增加企业效益。这时候,生产企业是不是就该“唯利是图”?对这些产品去向概不过问呢。显然不是,作为电棍的生产单位,除市场效益外,仍应该坚守社会责任,做好信息留存工作。
对于网络电商来说,它是整个销售环节的关卡。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问题的出现,国家对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对于准予销售的管制刀具实行实名登记。这么做的目的是,让管制刀具去有所向,可以追查到底。同时,对购买者来说也是一种约束,实名之下,当会让其“谨慎而行”。
作为最终的使用者,购买可行,但使用要谨慎。不可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不然“自卫”将会变成“犯罪”。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是一件好事,它能让处于危险的人们自我解困。同时,这一购买行径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就如“正当防卫”一样,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变成“防卫过当”。当人们遇到危险时,应学会向有关部门和群众求救,“智取”比“治暴”更具才智。
最后,一切监管都要归宗于法律和法规。在这一方面,政府和社会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网上购买的高压电警棍和持有防身都不算是违法,但稍有不当,便会对他人造成危害。对此,黄武表示说,在民用标准之下,国家有关部门应针对这类商品的购买限制和使用规范等明文规定,保证防身器材真正用来“防身”。
热门推荐
热门新闻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