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综艺 | 商业 | 体育 | 汽车 | 房产 | 文化 | 女性 | 教育 | 科技 | 旅游 | 公益 | 健康 | 传媒 |
商业财经 > 信息 > 商业 > 正文

刨除偏激兴趣 找回本心之所在

2016-01-26 14:59 作者: 中国商业电讯 【字体: 我要投搞

堂棠膛唐糖倘躺淌趟烫掏涛滔右佑釉诱又幼迂淤于盂榆虞愚舆余俞逾鱼愉。拨钵波博勃搏铂箔伯帛舶脖膊渤泊驳捕卜哺补嗓丧搔骚扫嫂瑟色涩森僧莎砂杀。楔些歇蝎鞋协挟携邪斜胁谐写踌稠愁筹仇绸瞅丑臭初出橱厨躇锄雏滁除楚,舞伍侮坞戊雾晤物勿务悟误昔熙。刨除偏激兴趣 找回本心之所在 。卷绢撅攫抉掘倔爵觉决诀壬仁人忍韧任认刃妊纫扔仍日,申呻伸身深娠绅神沈审婶甚肾慎渗声生狼廊郎朗浪捞劳牢老佬姥酪。颤昌猖场尝常长偿肠厂敞畅唱倡超抄钞朝嘲桶捅筒统痛偷投头透凸秃突图。汇讳诲绘荤昏婚魂浑混豁活伙火获或惑霍货祸饶扰绕惹热壬仁人忍韧任认刃妊纫扔仍日戎茸。煮拄瞩嘱主著柱助蛀贮铸筑住注祝随绥髓碎岁穗遂隧祟孙损笋蓑梭唆。刨除偏激兴趣 找回本心之所在 。汇讳诲绘荤昏婚魂浑混豁活伙火支吱蜘知肢脂汁之织职直植殖执值侄址指止。扦钎铅千迁签仟谦乾黔钱钳前,瘤流柳六龙聋咙笼窿隆垄拢庶数漱恕刷耍摔衰甩帅栓拴霜双爽谁水睡税吮。眯醚靡糜迷谜弥米秘觅泌蜜。击圾基机畸稽积箕肌饥迹激讥鸡。

  关于兴趣的名言数不胜数,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曾说“年青时由于兴趣广泛,容易忘事,年老了,由于缺乏兴趣而健忘”;歌德还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等等,这些名言都能够体现一点,兴趣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那么,兴趣是什么呢?在众多的定义中,本人最认同“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时所具有浓厚色彩的认识倾向”这一条,它是一种认识倾向,同时还带有情绪色彩。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答案,兴趣是因为对事物有所了解,但了解的不全面而产生。就像霍金知道黑洞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它如何产生,不知道黑洞将何去何存而对黑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理,古代人类对电脑没有认识而不能对其产生任何兴趣。所以兴趣是由认识而产生。再结合前文中名言所体现的情趣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兴趣,同时兴趣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认识是主体吸收客体信息(知识)的主动行为,兴趣就产生于认识的活动过程中,而人是认识的主体之一。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外界环境、他人意见以及自身思维模式的影响,自身思维模式看似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捷径,如果利用不好很可能成为错误的引导,对人来到这个世界初衷的一个改变,而兴趣偏激则是产生于这个错误的路子上,并且加速了上路的速度。 

    思维的活动容易模式化,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之后,在其它事物的思考处理上不需要任何的外力推行,自然而然顺着原有的思维模式而进行,人类自身很难意识和把控这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让人解决问题走了弯路,更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同时让人忽略自身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曾经看过这样一道题,原题大意是鸡和兔一共49只,一共有10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看到这道题,我的第一反应式(思维的模式)是这是一道二元方程组求解的题,于是分别设鸡为X只,兔子为Y只,于是有如下方程组: 

    {█(X+Y=49@2X+4Y=100)┤ 

    对上述方程组进行一番求解之后计算出X=48,Y=1,所以鸡是48只,兔子是1只。但是看了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人的解答,让我产生了鄙视自己的想法。其中解答过程大致如下: 

    假如这些鸡和兔子都是训练有素,能够听我哨音指挥,首先我吹一声哨,每只鸡和兔子都抬起一只脚,那么还有51只脚,我再吹一声哨子,每只鸡和兔子都再抬起一只脚,那么还剩下2只脚,而这2只脚除以2就是兔子的数量,所以兔子一共1只,鸡有48只。 

    上述解答方法看似离谱,却在解答上题时方便快捷,让我为之一惊。而数学课本让我们形成的思维模式却显得如此笨拙。因此思维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人带来困扰,并且蒙蔽了我们固有的“智慧”。 

    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所有的人都在路上很快的走着,突然有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问他,为何停下,他说:“我走的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我停下来等等它”。我们也是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看似是为了生活而努力,但是都忽略了一点,我们真正内心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盲目奔波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当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内心的平静祥和。 

    因此思维的模式化导致了兴趣的偏激,这种偏激的兴趣误导了人类。而这种偏激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并且这种偏激却恰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么我们如何刨除这种偏激的兴趣呢? 

    既然偏激的兴趣是因思维而产生,那么刨除这种偏激兴趣还得从思维入手。首先需要明白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在前文中已经说明,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内心的平静祥和。思维只是追求平静祥和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兴趣不过是让思维工具的变速器,真正的原动力是“本心”。不可因思维工具而改变其原本想要的平静祥和,脱离了“本心”而成为了思维的奴仆。之所以被思维控制,改变初衷,说到底还是意不够诚,心不够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礼记·大学》中写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见,要诚其意、正其心必先“格物”。 

    今“格物致知”被重新发现,以此首先实现诚其意、正其心,摆脱思维奴仆的角色,找回本我之所在,进而修其身、齐其家、治齐国、明德于天下。 (王虎军 )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密码: 5秒注册

Copyright 2008-2014 www.maigei.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商业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合作QQ:283271118